炙甘草与生甘草 如何区别你知道吗

  甘草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一种药材,但是它的种类很多,例如炙甘草与生甘草,虽然同为甘草,但是他们的功效却大同小异,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去呗他们吗?让小编来告诉你们吧!

  炙甘草与生甘草

  甘草不但具有主治脘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祛痰止咳和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炙甘草熬的汤不仅可以益气滋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通阳复脉的功效。另外还有明显的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炙甘草经常被用于制作成炙甘草汤,这是一种以炙甘草为主要成分所熬制的汤,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多。

  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炙甘草的功效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 “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四、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

  本方重用生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为适用。

  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生甘草的功效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生甘草的禁忌

  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亦易引起浮肿,当注意之。“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另外还有注意长期给药有水钠潴留倾向,肾上腺略有缩小,组织学上呈现机能低下状态,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炙甘草与生甘草,炙甘草的功效以及生甘草的功效等有关知识的具体介绍,大家对于炙甘草与生甘草的区别是不是都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虽然它们都是属于甘草一类,但是从它们的功效和作用上就可以看出来,差异还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