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问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仍有黄疸,其生长发育良好,胆红素水平一般低于221μmol/L,且没有其他异常表现,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逐渐加重,在第4-5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可自然消退,少数情况下需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可能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使肠道内的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导致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会在婴儿出生后2-3个月内自然消退。在黄疸期间,家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观察婴儿的黄疸情况。如果黄疸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喂养2-3天,以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
对于一些早产、低出生体重、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医生可能会更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光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导致的黄疸后,才能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如果家长对婴儿的黄疸情况有任何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