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2025年05月29日 18:56:03
病情描述: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医生回答(1)
  • 陈晨
    陈晨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向他提问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仍有黄疸,其生长发育良好,胆红素水平一般低于221μmol/L,且没有其他异常表现,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逐渐加重,在第4-5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可自然消退,少数情况下需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可能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使肠道内的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导致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会在婴儿出生后2-3个月内自然消退。在黄疸期间,家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观察婴儿的黄疸情况。如果黄疸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喂养2-3天,以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

    对于一些早产、低出生体重、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医生可能会更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光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导致的黄疸后,才能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如果家长对婴儿的黄疸情况有任何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