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怎样形成的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怎样形成的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形成主要与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相关,Ph染色体由9号染色体ABL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BCR基因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异常蛋白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失控,环境因素中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等可能增风险,年龄多见于中年、儿童少见,性别无明显差异,有血液系统疾病史人群风险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
遗传学基础: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编码一种酪氨酸激酶,正常情况下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调控。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则有多种亚型,当9号染色体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发生易位后,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不同的BCR-ABL融合基因亚型所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种异常活性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如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等,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失控。例如,典型的t(9;22)(q34;q11)易位形成的BCR-ABL1融合基因,其编码的p210融合蛋白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造血干细胞不断增殖,无法正常分化成熟,进而积累形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克隆。
环境与其他因素:虽然目前确切的环境致病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但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可能会损伤造血干细胞的DNA,影响基因的正常调控,增加染色体易位等基因异常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年龄方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中年人群,儿童相对少见。在性别上,男女发病无明显显著差异。有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其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普通人群。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和造血调控机制,间接影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但这方面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