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2025年09月22日 19:01:55
病情描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范圣瑾
    范圣瑾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溶血性贫血,分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和继发性(与感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药物等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和风险,儿童感染后易发病,女性患结缔组织病时发生率较高,长期服特定药物及有肿瘤或自身免疫病病史者为高危人群)。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倾向,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调节,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红细胞。在一些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中,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调控机制出现偏差,导致自身抗体无端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

    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病毒感染,常见的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等。病原体感染后,可能会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将红细胞误认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例如,EB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细胞可能被激活,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性疾病可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细胞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淋巴瘤细胞可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干扰正常的免疫识别,使得自身抗体产生增加,进而破坏红细胞。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也常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结缔组织病中,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组织器官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红细胞也成为了攻击目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就包括针对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导致红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而发生溶血。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甲基多巴、青霉素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例如,甲基多巴长期使用后,可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改变,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引发溶血性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这些病因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风险。儿童患者如果发生病毒感染,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调节紊乱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女性在患有结缔组织病等疾病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长期服用某些易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警惕该病的发生;有肿瘤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属于该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相关血液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