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小儿疝气是什么

小儿疝气是什么

2025年09月24日 11:35:33
病情描述:

小儿疝气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王东升
    王东升副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腹股沟疝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致腹腔内容物突出,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嵌顿可致严重后果;脐疝因脐环闭锁不全等致腹内压增高时内容物突出,直径小于2厘米2岁内可自愈,大于2厘米或2岁后未自愈需手术,家长需留意并避免孩子腹内压增高情况。

    腹股沟疝

    发病机制: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所致。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腹腔的腹膜会随之下移,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前后鞘状突会逐渐闭合。若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就有可能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突出到腹股沟区域,甚至进入阴囊,从而形成腹股沟疝。男孩发生腹股沟疝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男孩的鞘状突闭合时间相对较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通常在孩子哭闹、咳嗽、站立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股沟区域会出现可复性的肿块,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有的可坠入阴囊。肿块在孩子平卧休息或用手轻轻推送时可回纳腹腔。如果疝内容物(多为肠管)不能回纳,同时伴有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嵌顿疝,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脐疝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形成脐疝。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与他们脐部的发育相对不完善有关。另外,婴儿经常哭闹、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会增加脐疝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哭闹、咳嗽时肿物突出,安静平卧时肿物可回纳。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厘米的脐疝在2岁以内有自愈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脐环可逐渐缩小而闭合。但如果脐疝直径大于2厘米,或者2岁以后仍未自愈,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小儿疝气的发生与小儿的生理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家长平时要多留意孩子腹股沟区域或脐部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小儿疝气,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嵌顿疝的情况,因为嵌顿疝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发生。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