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过低症是什么病问
餐后血糖过低症是什么病
-
餐后血糖过低症是进食后数小时内血糖异常降低的综合征,发病与胰岛素分泌异常、胃肠蠕动及吸收过快有关,有低血糖及可能的神经系统损害等表现,通过血糖监测、糖耐量试验等诊断,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管理等治疗预防,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餐后血糖过低症是一种在进食后出现的血糖异常降低的综合征。通常是指进食碳水化合物后数小时内发生的低血糖反应。
二、发病机制
胰岛素分泌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改变,进食后胰岛素分泌过多且持续时间过长,导致血糖过度下降。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个体在摄入碳水化合物后,胰岛素分泌的高峰与血糖升高的高峰不同步,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剩情况。
胃肠蠕动及吸收过快:当胃肠手术等原因导致胃肠蠕动加快,碳水化合物快速被吸收,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随后血糖又快速下降,引发餐后低血糖。比如胃空肠吻合术后的患者,食物快速进入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加速,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临床表现
低血糖症状:一般在进食后0.5-3小时出现,表现为心悸、出汗、手抖、饥饿感、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抽搐甚至昏迷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容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
其他表现:长期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血糖监测:发作时血糖测定是关键,血糖低于2.8mmol/L(不同检测方法可能有差异),同时伴有相应症状,进食或补充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变化,观察是否出现早期低血糖反应。例如,口服75g葡萄糖后,在进食后0.5-3小时出现血糖降低及相应症状。
其他检查:如胰岛素释放试验等,以排除胰岛素瘤等其他导致低血糖的疾病。通过检测胰岛素、C肽等水平,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是否异常。
五、治疗与预防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选择吸收缓慢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减少血糖的快速波动。例如,将一天的主食分成5-6餐进食,避免晚餐后长时间空腹导致夜间低血糖。
运动管理:运动时间和强度要合理安排,避免在空腹或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一般建议在进食后1-2小时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运动前需评估血糖情况,避免运动后出现低血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饮食均衡,避免长时间空腹,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进食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同时,儿童运动时要有人监护,防止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更易发生严重后果。要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随身携带糖果等便于补充血糖的食品,在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处理。并且老年人在调整用药等情况时要谨慎,避免因药物因素导致餐后低血糖加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