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问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包括Ⅰ期(有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Ⅱ期(有微动脉瘤、小出血点及硬性渗出)、Ⅲ期(有棉絮状软性渗出);增殖期包括Ⅳ期(有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Ⅴ期(有新生血管形成伴纤维血管增殖)、Ⅵ期(有新生血管形成、纤维血管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不同分期各有特征,且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病变情况有差异,需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
一、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Ⅰ期
特征:有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表现,微动脉瘤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局部膨出形成的小的血管瘤样结构,小出血点则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从年龄因素考虑,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Ⅰ期病变的机制类似,但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相对较短,发生此期病变的概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病程延长仍可能逐渐进展。性别差异在此期表现不明显,主要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高血糖、高血脂等不利于血糖控制的生活方式会加速病变进展,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
2.Ⅱ期
特征:除了Ⅰ期的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外,还有硬性渗出。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成分渗出后沉积形成的。对于有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损伤是硬性渗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需要密切监测,因为长期高血糖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视网膜血管影响较大,可能使病变进展更快。
3.Ⅲ期
特征: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软性渗出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缺血性坏死灶。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血供受到影响,导致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形成棉絮状软性渗出。年龄较小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视网膜处于不断发育阶段,高血糖对其神经纤维层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更积极地控制血糖以延缓病变进展。
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Ⅳ期
特征:眼底有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是视网膜缺血缺氧时,视网膜新生出的异常血管,这些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对于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缺血是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新生血管形成可能会更快,因为儿童的视网膜血管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缺血缺氧,更容易诱发新生血管。
2.Ⅴ期
特征:眼底新生血管形成并伴有纤维血管增殖。纤维血管增殖是在新生血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情况,纤维组织和血管组织增殖,会牵拉视网膜,为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埋下隐患。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无论性别,此期病变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需要更多考虑;儿童患者则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护视网膜功能。
3.Ⅵ期
特征: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纤维血管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性别,一旦发展到Ⅵ期,预后相对较差。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其视觉发育,需要尽早发现并积极处理,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和视觉功能的长期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