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问
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
-
新生儿败血症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通常7天内发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与产道感染等有关;晚发型7天后发病,常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还有克雷伯菌属等机会致病菌,新生儿免疫等功能弱,需从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医护无菌操作等方面降低败血症风险。
一、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通常在出生后7天内发病,其常见病原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当新生儿机体防御功能不完善时,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发败血症。研究表明,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中,大肠杆菌占比较高,它可通过产道时被新生儿吸入或吞入而致病,尤其在胎膜早破、母亲有感染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另外,B族链球菌(GBS)也是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GBS可在母亲生殖道定植,分娩时新生儿接触污染的产道分泌物而感染,其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呼吸窘迫、循环衰竭等。
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
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在出生7天后发病,常见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多见。葡萄球菌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的医疗器械或新生儿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机体。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若有留置导管、皮肤破损等情况,葡萄球菌容易定植并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此外,机会致病菌如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也可导致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这些机会致病菌在医院环境中较为常见,当新生儿住院期间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时,可能会感染致病。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且在出生前后容易接触到各种可能的病原菌来源,如母亲产道感染、医院环境等。对于早发型败血症,要注意孕期母亲的保健,减少胎膜早破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晚发型败血症,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降低病原菌感染的风险。同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降低败血症的发生概率。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