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2025年09月29日 16:14:31
病情描述: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医生回答(1)
  • 商晓红
    商晓红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向他提问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特定成分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喂养因素及个体差异有关,母乳中高含量β-葡萄糖醛酸苷酶致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多,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且肠肝循环活跃,喂养不足使胎便排出延迟、能量摄入不足,部分新生儿因遗传等因素代谢调节弱易发病,早产儿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母乳中特定成分影响:母乳中存在一些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物质。例如,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它能使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从而增加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显著高于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这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密切相关。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自身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善。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较低,使得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同时,新生儿的肠肝循环相对活跃,肠道内的胆红素容易被重吸收回血液。在母乳喂养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不完善的胆红素代谢特点更容易被放大,从而增加了母乳性黄疸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出生后1-2周内的新生儿,其胆红素代谢的这些特点更为明显,更易受母乳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母乳性黄疸。

    喂养因素:母乳喂养不足会导致新生儿摄入的乳汁量减少,从而使胎便排出延迟。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便排出延迟会使胆红素通过肠肝循环重吸收进入体内的量增加。另外,喂养不足还可能导致新生儿能量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几率。例如,有调查发现,母乳喂养频率较低、每次喂养时间较短的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比例明显高于喂养充足的新生儿。

    个体差异:不同新生儿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可能由于遗传等因素,对胆红素的代谢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出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引发母乳性黄疸。这种个体差异在早产儿中可能更为突出,因为早产儿的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类和肠肝循环等功能相对足月儿更不完善,所以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程度可能更严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