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医学定义问
手足口病医学定义
-
手足口病是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有发热、皮疹疱疹等临床症状,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殊注意,多数预后好,少数可致重症甚至危及生命,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
皮疹与疱疹:手、足、口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随后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常导致患儿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可通过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等途径感染。
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吸入飞沫而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均可造成感染。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如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来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若检测出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则可确诊。此外,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也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注意药物适用年龄等);口腔疼痛明显时,可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等缓解疼痛。
抗病毒治疗:对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重症患儿,可在发病早期遵医嘱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进行治疗,但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的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和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左右痊愈,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手足口病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