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2025年09月29日 18:17:06
病情描述: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医生回答(1)
  • 段明辉
    段明辉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向他提问

    常见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因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婴幼儿、育龄期女性、老年人易患,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巨幼细胞贫血由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致DNA合成障碍,老年人、长期酗酒者、孕妇易患,依据血常规等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相对多见,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诊断。

    人群差异影响: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母乳喂养的婴儿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铁含量不足,易引发缺铁性贫血。育龄期女性月经失血会使铁丢失增加,若饮食中铁补充不足,容易发病。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铁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

    诊断依据: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指标可辅助诊断,骨髓铁染色可见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等特征性表现。

    巨幼细胞贫血

    定义与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维生素B和叶酸是参与DNA合成的重要辅酶,缺乏时会导致骨髓中红细胞precursor发育异常,出现巨幼变。长期素食者容易缺乏叶酸,而一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从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人群差异影响: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维生素B的内因子分泌,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易患巨幼细胞贫血。长期酗酒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包括叶酸等,也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孕妇若叶酸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患巨幼细胞贫血。

    诊断依据:血常规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水平降低、血清叶酸水平降低以及骨髓象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等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再生障碍性贫血

    定义与发病机制: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人群差异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显著差异,但不同病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可能有差异。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一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诊断依据:通过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检查可见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等特征来诊断。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