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颅内肿瘤脑室引流怎么护理

颅内肿瘤脑室引流怎么护理

2025年09月29日 16:04:27
病情描述:

颅内肿瘤脑室引流怎么护理

医生回答(1)
  • 田恒力
    田恒力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包括体位护理(床头抬高15°-30°,婴幼儿适当调整体位)、引流管护理(固定防扭曲等、保持通畅观察波动)、引流液观察与记录(量、颜色、性状)、预防感染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颅内压过低及时处理、颅内感染密切观察并配合检查治疗),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引流管护理

    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折叠或脱出。用胶布将引流管固定在适当位置,标记好引流管的刻度,便于观察引流液的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度相对较大,固定时要更加牢固,可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如专用的头部固定带等,同时要经常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

    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脑脊液逆流。密切观察引流管内液面的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引流管内的脑脊液会随患者的呼吸、脉搏等有一定的波动。如果发现引流管不通畅,首先检查是否有堵塞,可轻轻挤压引流管,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颅内压突然变化。对于小儿患者,操作更要轻柔,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引流液观察与记录

    量: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量约400-500ml,脑室引流每日引流液量一般控制在500ml以内为宜。要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液的量,若引流液量过多,可能提示有脑水肿或脑脊液分泌增多等情况;若引流液量过少,可能是引流管堵塞或引流管位置不当等原因引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正常引流液量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由于身体代谢等特点,需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

    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若引流液为血性,提示可能有颅内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若引流液呈浑浊状,可能提示有颅内感染,需进一步检查。在观察颜色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对于小儿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更要仔细观察颜色变化并及时反馈。

    性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如是否有沉淀等。如果发现引流液中有絮状物等异常性状,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问题。

    预防感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引流袋,一般根据引流管的材质和医院的相关规定,通常3-7天更换一次引流袋。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逆行感染。对于小儿患者,更换引流袋时要更加注意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可在清洁的操作台上进行,减少感染的风险。

    保持切口清洁:注意观察脑室引流管切口处的情况,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对于婴幼儿,皮肤较为娇嫩,要选择合适的敷料,并注意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颅内压过低: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过低的表现,应及时降低引流袋高度或夹闭引流管,以减少脑脊液流出,缓解症状。对于小儿患者,颅内压过低可能会影响其脑部的正常发育,因此一旦发现相关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

    颅内感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表现。一旦怀疑有颅内感染,要立即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穿刺、脑脊液培养等,并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小儿患者,颅内感染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更要提高警惕,加强观察。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