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有什么区别问
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有什么区别
-
硬脑膜外血肿与硬脑膜下血肿在位置、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硬脑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多因颅骨骨折致血管出血,有中间清醒期等表现,CT示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需紧急手术;硬脑膜下血肿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病因多样,急性多昏迷进行性加重等,CT表现不同,治疗方式因类型而异,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特点。
一、血肿位置差异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等引起,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的潜在间隙,其范围相对局限,受颅骨缝限制,一般呈双凸透镜形。
硬脑膜下血肿:是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可超越颅缝,形状多为新月形。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硬脑膜外血肿:常见病因是头颅受到外力撞击,导致颅骨骨折,撕破脑膜中动脉、静脉窦等血管引起出血,青壮年多见,多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头部撞击伤。
硬脑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常因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轻微头部外伤后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有关,也可见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差异
硬脑膜外血肿:典型表现是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过程。这是因为最初受伤时因脑震荡出现昏迷,随后血肿逐渐形成,颅内压增高,导致再次昏迷。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瞳孔改变等症状,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多较重,伤后昏迷持续进行性加重,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可迅速出现脑疝表现,如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表现为头痛、智力障碍、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容易被忽视,有时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神经功能缺损。
四、影像学表现区别
硬脑膜外血肿:头颅CT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
硬脑膜下血肿:头颅CT检查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五、治疗原则区别
硬脑膜外血肿:一旦确诊,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如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以缓解颅内高压,挽救患者生命。
硬脑膜下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危急,多需急诊手术,如钻孔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采用钻孔引流术,将血肿引流出来。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病因多与头部外伤有关,由于儿童颅骨弹性较好,受伤机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前囟饱满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头部外伤后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老年人:老年人硬脑膜下血肿相对多见,尤其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因为老年人脑萎缩,血管弹性差,轻微外伤即可导致出血。在治疗上需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等问题,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无论患硬脑膜外还是硬脑膜下血肿,都要谨慎处理,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降低再次出血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