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硬膜外血肿和头皮血肿有什么区别

硬膜外血肿和头皮血肿有什么区别

2025年09月29日 11:13:21
病情描述:

硬膜外血肿和头皮血肿有什么区别

医生回答(1)
  • 陶超
    陶超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硬膜外血肿与头皮血肿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硬膜外血肿是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血肿,有中间清醒期等表现,CT见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大血肿或有症状需手术;头皮血肿是头皮内血管破裂致血液积聚,分不同类型,CT有相应表现,小血肿可自行吸收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和处理有别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差异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等引起,血液积聚形成局限性血肿,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外力作用使颅骨与硬脑膜间的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常呈双凸透镜形,会压迫脑组织,引发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若有头部外伤病史且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需警惕。

    头皮血肿:是因钝器伤及头皮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头皮内形成,常见于钝性损伤后,按血肿所在层次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一般儿童因头部相对脆弱,在玩耍磕碰等情况下易出现头皮血肿,而成人也可因意外受伤出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因血肿增大再次出现昏迷,同时可伴有头痛、呕吐、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病情进展快时可迅速出现脑疝等危急情况,严重威胁生命,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机体代偿等因素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对颅内压增高的耐受相对较好,但病情变化也较隐匿。

    头皮血肿:皮下血肿一般体积小,中心硬周边软,疼痛较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至整个头部,波动感明显,出血量大时可出现贫血甚至休克表现,但一般无意识障碍等颅内病变表现;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婴幼儿骨膜下血肿需注意是否有颅骨骨折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头皮血肿可能因头皮组织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头皮较薄,血肿变化可能相对成人更快需密切观察。

    三、影像学表现差异

    硬膜外血肿: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可准确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及对脑组织的压迫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表现基本符合这一典型特征,但儿童因颅骨尚未完全骨化等因素,可能在影像学判断上需结合临床更谨慎分析。

    头皮血肿:皮下血肿头颅CT表现为头皮内局限性高密度影,范围局限;帽状腱膜下血肿表现为头皮下大片状高密度影,可跨颅缝;骨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表面局限性高密度影,以骨缝为界,不同类型头皮血肿在影像学上有各自典型表现,年龄因素对头皮血肿影像学表现本身影响不大,但结合病史判断病因时需考虑不同年龄常见的受伤原因。

    四、治疗原则差异

    硬膜外血肿:需根据血肿大小、患者症状等决定治疗方案,小的无症状血肿可密切观察,较大血肿或有神经系统症状者需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压增高,挽救脑组织,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手术耐受性相对成人可能稍差,但现代医疗技术下也可较好开展手术,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等。

    头皮血肿:皮下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早期可冷敷减少出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帽状腱膜下血肿较小者可加压包扎后观察,较大者需穿刺抽血后加压包扎;骨膜下血肿一般不主张穿刺,以防感染,小的可自行吸收,大的可能需处理,对于儿童头皮血肿,家长需更细心观察,避免不当处理加重病情,比如避免过度揉按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