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贫血分几种类型

贫血分几种类型

2025年09月29日 13:18:55
病情描述:

贫血分几种类型

医生回答(1)
  • 范芸
    范芸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向他提问

    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常见临床症状,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其他造血系统疾病)、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遗传性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及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急性和慢性失血);按红细胞形态可分为大细胞性、正常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注意贫血风险并采取个体化诊疗方案。贫血分类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因判断,不同类型贫血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特殊人群需定期随访监测。

    一、按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1、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常见于孕妇、婴幼儿及营养不良人群;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成熟障碍,多见于长期素食者或胃切除术后患者。

    1.2、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化学毒物、辐射或病毒感染相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仅表现为红细胞生成障碍。

    1.3、其他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恶性肿瘤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2.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因血红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易被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接触氧化性药物或食物后,可诱发急性溶血。

    2.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则因红细胞膜缺陷引发慢性溶血。

    3、红细胞丢失过多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3.1、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或消化道大出血等,短期内红细胞大量丢失。

    3.2、慢性失血:长期月经量过多、痔疮出血或消化道溃疡隐匿性出血等,导致铁持续丢失,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1、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以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为代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需定期监测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因胎儿生长发育导致铁需求增加,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避免自行服用补铁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2、婴幼儿: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辅食,预防营养性贫血;长期纯母乳喂养者需警惕维生素B12缺乏风险。

    3、老年人:合并慢性病(如肾功能不全、肿瘤)时,贫血病因可能更复杂,需全面排查;需注意药物性贫血风险,如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4、慢性病患者:如慢性肾病患者需关注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肾性贫血;炎症性肠病患者因营养吸收障碍易并发贫血,需多学科联合治疗。

    贫血的分类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因综合判断,不同类型贫血的治疗方案差异显著。例如,缺铁性贫血以补充铁剂为主,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需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特殊人群需根据年龄、基础疾病及生活方式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定期随访监测血红蛋白及铁代谢指标,避免延误治疗。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