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婴儿脑损伤症状表现

婴儿脑损伤症状表现

2025年09月29日 09:38:18
病情描述:

婴儿脑损伤症状表现

医生回答(1)
  • 章剑剑
    章剑剑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向他提问

    婴儿脑损伤会引发多种异常表现,包括运动发育异常(相应月龄不能达到正常运动发育指标)、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姿势异常(出现头后仰等异常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病理反射出现)、喂养困难(吸吮无力等)以及认知和情绪异常(认知发育落后、情绪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婴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如换尿布时腿部不易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伸展进入袖子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后,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失衡,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常见于锥体束受损等情况,过高的肌张力会影响婴儿正常的运动模式,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婴儿肢体软弱无力,呈现松软状态。比如抱着婴儿时感觉其肢体缺乏应有的支撑力,头不能竖直,容易耷拉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产生张力,多见于小脑、脑干等部位损伤,肌张力减低会影响婴儿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加发生姿势异常的风险。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常出现异常姿势,如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向后仰,像弓一样)、双手握拳紧握不易打开、下肢交叉呈剪刀步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紊乱,使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从而出现与正常婴儿不同的姿势。例如,角弓反张可能是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肌张力异常增高引起,剪刀步则是下肢肌张力增高且内收肌紧张导致的异常行走前的姿势表现,这些异常姿势会进一步影响婴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和正常的身体形态发展。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正常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3-6个月消失,如果6个月后仍存在则可能提示脑损伤;或者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超过正常消失时间仍不消失,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中枢对反射的调控机制,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通过对这些原始反射的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脑损伤。

    病理反射出现:在正常婴儿中,病理反射是不存在的,而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如2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增强,或2岁后仍可引出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的出现提示锥体束等神经传导通路可能受到损伤,是脑损伤在反射方面的重要异常表现之一。

    喂养困难

    脑损伤婴儿常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支配口腔、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功能,导致吸吮和吞咽动作不能正常协调进行。婴儿可能在吃奶时耗费很大力气却不能有效地摄取乳汁,长期的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并及时进行干预,以保证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其正常的身体和大脑发育。

    认知和情绪异常

    部分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认知发育落后,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如正常婴儿灵敏,例如对声音、色彩等刺激的注意力不集中。同时,情绪方面也可能出现异常,如容易哭闹不安、难以安抚,或者过于安静、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和情绪调节区域,大脑的功能受损导致婴儿在认知感知外界信息以及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婴儿脑部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对于早期发现脑损伤并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