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病理及临床表现有哪些问
胃息肉病理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
胃息肉病理类型有增生性息肉(最常见,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上皮分化好、无异型性)、腺瘤性息肉(少见、有恶变倾向,分管状、绒毛状等,腺上皮有异型增生)、炎性息肉(由胃黏膜慢性炎症引起,有炎症细胞浸润)、错构瘤性息肉(罕见、无恶变倾向);临床表现方面,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梗阻症状等,无症状者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症状表现因息肉情况而异。
一、胃息肉的病理类型
1.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其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病理表现为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固有层腺体组成,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无异型性。
2.腺瘤性息肉
是胃息肉中较少见的类型,但有恶变倾向。根据组成成分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主要由管状腺体组成;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结构为主;管状绒毛状腺瘤则兼具两者特点。病理上可见腺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与早期胃癌难以区分。
3.炎性息肉
多由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等。病理表现为黏膜组织的炎性增生,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4.错构瘤性息肉
较为罕见,是胃黏膜组织的异常生长形成的瘤样病变,由正常组织的异常组合和排列构成,一般无恶变倾向。
二、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做胃镜时偶然发现。这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息肉较小,未对胃的正常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所以没有相关不适表现。尤其在一些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胃镜时被发现,常见于年龄较大、有长期胃部慢性炎症但未重视的人群,或者生活方式较为规律、胃部症状不明显的人群。
2.有症状情况
上腹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感,疼痛程度一般较轻,无明显规律性。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一些长期有胃息肉但未及时处理的患者,可能会经常感觉上腹部隐隐不舒服,尤其在进食后可能会有加重或不适感觉,这种情况在有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中相对更易出现,因为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对胃黏膜的刺激相对更明显。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胃息肉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的排空和消化过程受到干扰。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吃一点东西就觉得饱胀,或者吃完后有嗳气现象,这种消化不良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尤其在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加重,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的功能本身会有一定减退,胃息肉的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
消化道出血:较少见,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或血管破裂,就会引起出血。例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表面可能发生糜烂,导致少量出血,长期慢性出血可能表现为黑便;如果是较剧烈的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会出现呕血。这种情况在有症状的胃息肉患者中占比较小,但一旦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要警惕是否有恶变导致出血的可能。
梗阻症状:如果胃息肉生长在胃幽门部等部位且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引起幽门梗阻,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宿食。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发生于较大的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生长较快且体积较大时,会堵塞幽门,影响胃内容物的排出,常见于一些有长期胃息肉病史未治疗,息肉逐渐增大的患者。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