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肌酶高的危害问
宝宝心肌酶高的危害
-
宝宝心肌酶包括多种酶,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有差异,其高可能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会带来心肌损害加重、心律失常等危害,新生儿、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病毒感染病史的宝宝出现心肌酶高需重视,要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措施保障宝宝健康。
一、心肌酶的组成及正常范围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不同年龄段宝宝心肌酶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25U/L等。
二、宝宝心肌酶高可能提示的疾病及相应危害
(一)病毒性心肌炎
1.心肌损害加重风险
若宝宝因病毒感染等导致心肌酶高,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例如,心肌细胞受损后,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全身重要脏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注,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运转。
长期的心肌损害还可能导致心肌重构,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发展为慢性心肌病的风险,影响宝宝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
2.心律失常风险
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宝宝出现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可能表现为突然的精神状态改变、呼吸急促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二)其他心肌损伤情况
1.心肌缺血相关危害(如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心肌损害)
若宝宝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酶高,会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心肌缺血会使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心脏功能受限,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例如,宝宝可能体重增长缓慢、活动耐力下降等。而且,长期的心肌缺血还可能导致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室肥厚等,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三、特殊人群(宝宝)心肌酶高的特殊考虑
(一)年龄因素影响
新生儿期宝宝心肌酶高需要格外重视,因为新生儿的心肌细胞相对娇嫩,心肌酶高可能提示更严重的心肌损伤,如围生期缺氧导致的心肌损害等。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心肌酶高引起的心肌功能异常可能对其整体健康影响更大,可能影响呼吸、循环等多系统功能。
婴幼儿期宝宝心肌酶高,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同样程度的心肌酶高,在婴幼儿身上可能更快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二)病史相关影响
若宝宝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出现心肌酶高时,提示原有心脏疾病可能加重,需要及时评估心脏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本身心脏结构或功能已有异常,心肌酶高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损伤,所以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
有病毒感染病史的宝宝出现心肌酶高,提示病毒可能对心肌造成了损伤,需要针对病毒感染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和治疗,同时密切关注心肌损害的进展情况,防止发展为严重的心肌疾病。
总之,宝宝心肌酶高需要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可能出现的不良危害,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