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问
什么是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病,发病机制涉病原体入血后机体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感染灶表现;感染性休克是败血症基础上因病原体等致微循环障碍等的休克状态,发病机制与炎症介质致血管等功能紊乱有关,临床表现分休克早期、进展期、晚期,二者关联密切,早期识别治疗重要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护理治疗需考虑相关因素。
一、败血症
1.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都可能引发败血症。
2.发病机制
当病原体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从病理生理角度看,涉及到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等过程。例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会激活体内的细胞因子网络,导致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大量释放,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3.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伴有寒战、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以及对感染的反应特点有关。
局部感染灶表现:多数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灶、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等)、泌尿系统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等。例如,皮肤有破损处出现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
二、感染性休克
1.定义
感染性休克是在败血症的基础上,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等的作用,导致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状态。它是败血症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病原体及其产物激活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另一方面,炎症介质还会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同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可形成微血栓,进一步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例如,在炎症介质的作用下,小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在微循环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
3.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患者表现为神志清楚,但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脉搏增快,收缩压可正常或稍降低,脉压差减小。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原来活泼的孩子变得安静或易激惹等情况。
休克进展期:患者神志淡漠、嗜睡;皮肤发绀、花斑;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此时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心、肺、肾等脏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心功能不全时出现心率加快、心音低钝等,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少尿或无尿等。
休克晚期: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需要机械通气;肝功能衰竭表现为黄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肾功能衰竭表现为无尿、氮质血症等。
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相互关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病史的人群,其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多等原因,发生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儿童则因为免疫系统发育特点,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等。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