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失眠应该怎么办

失眠应该怎么办

2025年09月30日 21:24:59
病情描述:

失眠应该怎么办

医生回答(1)
  • 朱海霞
    朱海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非药物干预包括优化睡眠卫生习惯(规律作息、营造适宜环境、避免睡前刺激)和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的认知调整、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特殊人群中儿童要保证日间活动、营造安全舒适环境且避免低龄儿童药物干预,孕妇可通过放松技巧缓解、避免自行服药,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需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优先安全药物并遵医嘱。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优化睡眠卫生习惯: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应大幅调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使睡眠周期趋于稳定。例如,每天尽量在22:00-23:00之间上床,早上6:00-7:00左右起床(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减少外界干扰。

    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因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同时,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进食。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纠正对失眠的过度担忧、负面评价等错误认知,认识到短期失眠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以减轻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紧密关联,仅在有困意时才上床,若躺下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放松活动,待有困意时再返回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阅读、看电视等与睡眠无关的行为。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自身实际睡眠时长,限制卧床时间,逐渐提高睡眠效率。例如,若平均每晚实际睡眠4小时,则将卧床时间限制在4小时内,随着睡眠效率提高,逐步增加卧床时间。

    二、特殊人群失眠注意事项

    1.儿童:

    保证日间适度活动,但避免傍晚过度兴奋;营造安全、舒适且固定的睡眠环境,如睡前可通过讲故事等温和方式安抚情绪;需特别注意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药物治疗失眠,优先通过调整作息和改善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方式干预。

    2.孕妇:

    可通过放松技巧缓解失眠,如深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多次)、渐进性肌肉松弛(依次紧绷和放松全身肌肉群)等;应避免自行服用药物,若失眠严重需干预,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安全的干预方式。

    3.老年人: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若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告知医生以评估对睡眠的影响;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保持适度日间活动但避免下午和傍晚过长时间午睡,维持规律作息等;若需药物干预,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并密切监测用药反应。

    三、药物干预原则

    药物干预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优先选择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相对安全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低龄儿童使用药物治疗失眠。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