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水岭脑梗死问
什么是分水岭脑梗死
-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因脑血流动力学障碍致缺血损伤引发的疾病,发病机制与脑灌注压降低有关,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人群有差异,影像学上CT早期可能无异常,24-48小时后现低密度灶,MRI更敏感可分类型,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需与脑出血、脑栓塞鉴别,治疗遵循脑梗死一般原则,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及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当脑灌注压降低时,处于边缘带的脑组织易发生缺血性损伤。例如,在严重低血压、心脏骤停、大手术等导致全身血压下降的情况下,脑的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失调,边缘带区域的血流首先减少,从而引发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症状多样,可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比如,若梗死灶累及运动区,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表现;若影响语言中枢,可能有言语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情况。
不同人群的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发生分水岭脑梗死时,可能原有的基础疾病症状会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脑的代偿能力下降,梗死灶对脑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中青年:中青年出现分水岭脑梗死往往有明确的诱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导致血压急剧下降等情况。相对老年人可能恢复情况稍好,但也需要及时治疗以减少后遗症。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多位于大脑半球的表浅部位,呈楔形或片状。
MRI检查: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内异常信号,能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可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等不同类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前情况,如是否有低血压、休克等病史,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再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内梗死灶的存在,从而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相鉴别。脑出血发病更急,CT检查可发现脑内高密度出血灶;脑栓塞往往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房颤动等,且起病更突然,影像学表现也有其特点。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针对脑梗死的一般治疗原则,包括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控制基础疾病等。例如,使用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有低血压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脱水患者等,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以降低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心脏疾病尤其是心房颤动的患者,要积极抗凝等治疗,减少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进而引发分水岭脑梗死的可能。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