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是心内膜炎及诱因

什么是心内膜炎及诱因

2025年09月30日 20:36:51
病情描述:

什么是心内膜炎及诱因

医生回答(1)
  • 黄欣
    黄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心内膜炎是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的炎症,分急性和亚急性,其诱因包括基础心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致结构异常、风湿性心瓣膜病致瓣膜病变)、侵入性操作(心脏手术损伤心内膜、导管介入操作损伤血管内膜)、菌血症(口腔操作、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致细菌入血引发感染)。

    一、心内膜炎的定义

    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急性和亚急性之分。急性心内膜炎通常起病急骤,病情严重;亚急性心内膜炎起病相对较隐匿。

    二、心内膜炎的诱因

    (一)基础心脏疾病

    1.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存在异常,血液流动异常,使得心内膜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袭。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会从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系统压力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细菌等微生物附着在心内膜提供了条件。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这一诱因较为常见,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使得心脏的正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平衡被打破,增加了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2.风湿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会导致瓣膜出现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使血流在瓣膜处形成湍流,损伤心内膜,有利于细菌的黏附定植。在青壮年人群中,风湿性心瓣膜病相对较多见,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损伤心瓣膜,使得心内膜处于易感染的状态。

    (二)侵入性操作

    1.心脏手术: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等,器械的操作可能会损伤心内膜,为微生物进入心脏内部提供了途径。例如,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人工瓣膜与自身心内膜的接触部位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术后早期,心内膜的损伤尚未完全修复,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感染。

    2.导管介入操作:如经导管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操作过程中导管可能会损伤血管内膜,进而可能导致细菌等微生物进入心脏引起心内膜炎。对于进行导管介入操作的患者,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降低感染风险。例如,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导管通过血管进入心脏,若操作过程中无菌措施不严格,就可能引发心内膜感染。

    (三)菌血症

    1.口腔操作:牙科手术、口腔脓肿等口腔操作或疾病可能导致菌血症,口腔中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若心脏存在心内膜损伤等基础情况,细菌就可能附着在心内膜上引发感染。例如,患有牙周炎的患者,口腔内的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当心脏有潜在感染风险时,就可能引发心内膜炎。对于患有口腔疾病需要进行口腔操作的患者,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口腔卫生不佳等情况,在操作前需要进行口腔清洁等预处理,以减少菌血症的发生风险。

    2.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胃肠道的感染,如胃溃疡伴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细菌可能进入血液;泌尿生殖道感染,如肾盂肾炎等,细菌也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导致心内膜炎。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从而增加了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以减少菌血症的发生,降低心内膜炎的发病几率。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