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问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传播,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重型,可通过血清学和核酸检测诊断,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接种疫苗)。
病原学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呈球状,无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对称体。HEV主要有4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在流行特点、致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患者粪便中病毒载量高,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如暴雨和洪水泛滥地区易通过污染水源导致戊型肝炎暴发;散发病例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比如未煮熟的污染贝类等。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往往较重,流产、死胎发生率较高。儿童多为隐性感染,成人中显性感染较多。
临床表现
急性戊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临床经过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7天;黄疸期可见尿色加深,继而巩膜、皮肤黄染,肝大,有触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4周。
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无黄疸,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及肝区不适等,容易被忽视,在戊型肝炎的传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重型戊型肝炎:约占戊型肝炎的1%-5%,多见于妊娠晚期(尤其是妊娠6-9个月)、老年患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临床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出现肝性脑病(如性格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等)、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腹水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M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抗-HE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粪便中的HEV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治疗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于重型戊型肝炎患者,需加强监护,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人工肝支持治疗等,以挽救患者生命。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3周。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保护,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可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尤其是在戊型肝炎流行地区的高危人群,如育龄妇女、经常接触HEV的人群等。孕妇属于戊型肝炎的高危人群且感染后病情严重,接种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及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儿童由于多为隐性感染,且疫苗在儿童中的免疫原性等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根据疫苗的具体临床试验数据等进一步评估,但一般来说也可在适宜年龄接种疫苗来预防戊型肝炎。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