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速的区别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速的区别

2025年09月30日 21:24:30
病情描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速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褚明
    褚明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心电图有特定表现,患者有相应临床表现,治疗需针对情况;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心电图、临床表现等有其特点,治疗原则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发生时各有特殊情况,治疗需综合考量各自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其异位起搏点在心室。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心动过速,包括心房性和房室结性心动过速,但临床上难以区分时,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心电图特征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3个或以上连续快速的室性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或略不规则,常可见到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者可异常),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保持固定关系。

    三、临床表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现,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突然感到心悸,可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可自行终止或经治疗终止,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频繁者也可影响生活质量,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部分患者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

    四、治疗原则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的患者,应首先治疗基础疾病和去除诱因。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无症状,无需治疗;如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治疗,可选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电复律。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按压颈动脉窦等),也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还可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或电复律等方法。对于频繁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速均较少见,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肌病等情况,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下的适当镇静等,药物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儿童室上速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如无效再考虑药物等治疗,导管消融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速时,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例如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室性心动过速,需更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室上速的治疗也需兼顾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合并心力衰竭等情况时,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慎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