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怎么样改善睡眠质量

怎么样改善睡眠质量

2025年09月30日 16:54:01
病情描述:

怎么样改善睡眠质量

医生回答(1)
  • 吴永明
    吴永明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向他提问

    改善睡眠可从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优化睡前行为、关注健康状况四方面入手,包括调节温湿度、控制光线,固定作息时间、白天适度活动,避免刺激物质、放松身心,处理基础疾病、缓解心理压力等,不同人群有相应差异要求。

    一、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1.温度湿度调节: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40%~60%较为适宜,这样的环境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入睡。研究表明,适宜的温湿度能减少身体的不适感,提升睡眠的质量。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温度湿度的感知略有差异,儿童相对更怕热,老年人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所以儿童卧室可适当偏凉些,老年人卧室要注意保暖但也不能过热。

    2.光线控制:睡眠时应避免强光刺激,可使用遮光窗帘等遮挡外界光线。光线过强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睡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它能诱导自然睡眠。对于有夜间工作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要注意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减少光线干扰。

    二、建立规律作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作息差异。长期坚持规律作息能调整人体的生物钟,让身体的各项机能在相应时间做好睡眠准备。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作息时间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婴幼儿需12~15小时,学龄儿童9~12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6~8小时。有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逐步调整作息,使其规律化。

    2.白天适度活动:白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运动能促进身体代谢,增强体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夜晚入睡,但剧烈运动可能会使神经兴奋,不利于睡眠。不同性别在运动选择上有一定差异,男性可选择力量型运动,女性可选择柔韧性运动,但总体原则是适度运动。有慢性病史的人群运动需遵循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优化睡前行为

    1.避免刺激物质: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应减少吸烟。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干扰睡眠。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睡前吸烟可能会影响呼吸等,进而影响睡眠质量。有消化系统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因为咖啡、浓茶可能刺激胃肠道。

    2.放松身心: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冥想能帮助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使身体和精神达到放松状态;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不同年龄人群放松方式可有所不同,儿童可通过简单的呼吸游戏放松,老年人可选择平缓的冥想方式。有心理疾病病史的人群在睡前放松尤为重要,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

    四、关注健康状况

    1.处理基础疾病:如果患有影响睡眠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病情。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可能会出现头痛等不适影响睡眠,通过规范治疗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有助于改善睡眠。不同基础疾病对睡眠影响机制不同,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能导致夜间口渴、尿频等影响睡眠,需将血糖控制平稳。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就医,遵循医嘱控制病情以改善睡眠。

    2.缓解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睡眠障碍,可通过与他人交流、寻求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压力。现代社会不同人群面临不同心理压力,年轻人可能面临工作压力,老年人可能面临家庭等方面压力。有心理疾病倾向的人群更要重视心理压力的缓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