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是怎么了问
肝包虫病是怎么了
-
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肝脏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经消化道传播,早期无症状,中晚期有相应表现,通过影像学、血清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药物辅助,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肝包虫病的定义
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二、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因:主要是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人误食了被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后,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棘球蚴,进而侵犯肝脏等器官。例如,在牧区,人们接触被感染动物的粪便后未做好手卫生,再接触食物就可能导致感染;狗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主要终宿主,羊、牛等是中间宿主,人因接触狗的粪便污染的环境等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棘球蚴在肝脏内逐渐生长,会出现右上腹隐痛、胀满感等。
中期:肝脏肿大,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有囊性感。
晚期:若包虫囊破裂,可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呼吸困难等;也可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胆道可引起黄疸,压迫门静脉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囊性占位,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囊壁较厚,囊内有分隔等特征。
CT:能更清晰地显示包虫囊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MRI:对包虫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
血清学检查:如棘球蚴抗体检测等,若抗体阳性,对诊断有辅助意义,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五、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原则是彻底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引起过敏反应和复发。对于局限于肝脏某一部位的包虫病,可进行肝部分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在手术前后可辅助使用阿苯达唑等药物,抑制棘球蚴的生长,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单独药物治疗很难完全治愈肝包虫病。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肝包虫病后,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过多的X线等检查。治疗上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治疗方案,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精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生活管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防止再次感染。
孕妇:孕妇感染肝包虫病时,诊断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手术等治疗措施要谨慎实施,药物使用也需严格权衡利弊,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的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肝包虫病后,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药物治疗也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七、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加强对狗等终宿主的管理,定期给狗进行驱虫等处理,避免狗粪便污染环境。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尤其是来自流行区的肉类;不喝生水;接触动物后要彻底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区生活的人群要提高卫生意识,了解肝包虫病的传播方式,加强自我防护。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