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脑血栓脑梗塞问
怎么区分脑血栓脑梗塞
-
脑血栓是脑梗死常见类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梗塞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临床综合征,二者在病因、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缓慢起病,脑梗塞中脑栓塞起病急骤,治疗因病因有侧重,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方面
脑血栓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它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脑梗塞是脑梗死的旧称,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方面
脑血栓: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粗糙、管腔变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年龄较大者由于血管逐渐老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如吸烟、饮酒等)患病风险稍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脑血栓形成风险。
脑梗塞:除了脑血栓这种因血管自身病变导致血管堵塞的情况外,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比如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脑梗塞,这种情况在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等)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年龄上并无绝对偏向,但基础疾病影响发病风险。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脑血栓:头部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缺血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可更早显示梗死区域的高信号改变。
脑梗塞:脑栓塞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灶,MRI表现类似,但脑栓塞有时发病更急,影像学上能看到相应血管分布区域的梗死灶,不过具体表现还需结合不同类型脑梗塞的特点来判断,总体影像学检查都是用于明确梗死部位、范围等情况。
四、临床表现方面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根据梗死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比如梗死在优势半球语言中枢会出现失语等情况。
脑梗塞:脑栓塞往往起病急骤,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临床症状更急重,也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同类型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细节可能因病因不同略有差异,但总体都是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
五、治疗及预后方面
治疗:两者在急性期治疗有相似之处,都需要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但病因不同治疗侧重点有差异,脑血栓若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可能需要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脑栓塞若为心源性栓子,可能需要抗凝等治疗。
预后: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脑血栓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部分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梗死面积大,预后可能较差;脑梗塞总体预后也受多种因素影响,脑栓塞如果栓子来源未去除,容易复发,预后相对复杂。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发生脑梗塞相关疾病的风险更高,且恢复相对较慢,在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儿童相对较少发生此类疾病,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导致脑栓塞等情况,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特别关注和处理,孕妇发生脑梗塞相关情况时,治疗需更加谨慎,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