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 支架问
心肌梗死 支架
-
心肌梗死时支架可撑开病变血管恢复血流降急性期死亡率与长期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术后需规范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关注不良反应,通过戒烟限酒、低脂低盐低糖及多蔬果的饮食调控、适度有氧运动干预生活方式,老年患者要监测指标并强化基础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女性患者要关注激素及加强心理关怀。
一、支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关键角色
心肌梗死发生时,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支架植入是重要的救治手段。通过介入操作将支架置入病变血管部位,可迅速撑开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患者及时接受支架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期死亡率,长期随访显示其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较未及时开通血管者大幅降低,例如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支架植入可使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约30%-50%。
二、支架植入术后综合管理
1.药物治疗维度
需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经多项临床试验验证,能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保障血管通畅。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引发的出血等不良反应,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例如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会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后优化抗血小板药物组合。
2.生活方式干预层面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1年后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约50%,因此需劝导患者严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酒精加重心脏负担及影响药物代谢。
饮食调控:遵循低脂、低盐、低糖饮食模式,多摄取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每日蔬菜摄入量宜达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此类饮食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及血糖,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几率。
适度运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开展步行、慢跑等有氧运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时间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明显疲劳为宜,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代谢状况。
三、特殊人群的针对性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行支架术后,因机体器官功能衰退,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耐受性差,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如每周至少检测1次血常规,每2周左右复查凝血功能,动态评估出血与缺血风险并平衡两者关系。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强化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行支架术后,高血糖状态不利于支架预后,易引发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需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控制(如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根据血糖情况精准计算)、运动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多项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时,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经支架治疗后的预后明显改善。
3.女性患者
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支架术后,需关注激素水平对心血管的影响,在药物使用上需考虑性别差异导致的代谢等方面不同,例如部分女性对某些抗血小板药物的代谢可能有特殊性。同时要重视心理关怀,女性患者术后易因身体变化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康复,研究表明心理状态良好的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更佳。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