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怎么引起的问
急性肝衰竭怎么引起的
-
急性肝衰竭的引发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特定药物过量或个体代谢差异致肝损伤)、感染因素(病毒如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致肝细胞破坏)、缺血缺氧因素(休克致肝灌注不足、心力衰竭致肝淤血缺氧)、遗传代谢因素(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致肝细胞损伤)。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以戊型肝炎病毒为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即急性肝衰竭。儿童和老年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甲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为急性自限性过程,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重症表现,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如果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更易出现病情进展为急性肝衰竭的情况。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在某些诱因下,如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过度劳累、再次感染其他肝炎病毒等,可能会诱发大量肝细胞坏死,引发急性肝衰竭。
其他病原体感染:某些细菌、寄生虫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肝衰竭有关。例如,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脓毒症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影响肝脏功能,引起肝细胞损伤,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一些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感染,如果感染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破坏、炎症坏死。如果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逐渐进展,就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年龄可在各个年龄段,年轻女性更为常见。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基因位点的异常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而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的风险。
缺血缺氧因素
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会导致肝脏灌注不足,肝细胞缺血缺氧。例如,失血性休克时,由于大量失血,肝脏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肝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长时间的休克状态会使肝脏的损伤进一步加重,最终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休克的发生年龄不限,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遭遇,在儿童中,严重的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也容易影响肝脏血供,导致急性肝衰竭。
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时,肝脏淤血,血液回流受阻,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状态,会引起肝细胞缺氧、坏死。例如,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可能存在右心衰竭的情况,长期的肝脏淤血会逐渐损伤肝细胞,增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发生心力衰竭时,肝脏淤血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更易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遗传代谢因素
先天性代谢疾病:某些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例如,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体内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儿童时期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如果病情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铜在肝脏的不断沉积会逐渐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另外,半乳糖血症是由于先天性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使半乳糖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损伤肝细胞,也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该疾病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病,若未能及时发现并限制半乳糖摄入,病情会迅速进展。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