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问
奶瓶龋齿是怎样形成的
-
奶瓶龋齿是婴幼儿常见牙齿疾病,由细菌、牙齿特点、喂养方式和口腔清洁等多因素致龋菌定植产酸、乳牙易受侵蚀、喂养及清洁不当等引发,婴儿期要调整喂养习惯、清洁口腔,幼儿期要管理饮食、定期检查,可通过相应措施预防。
一、奶瓶龋齿的定义
奶瓶龋齿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牙齿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由于长期使用奶瓶喂养,导致牙齿特定部位发生龋坏。
二、形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一)细菌作用
1.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定植:口腔中存在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在婴幼儿口腔内定植。在婴幼儿时期,口腔卫生相对较差,致龋菌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例如,当婴儿长期含着奶瓶入睡时,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对细菌的稀释、缓冲作用降低,有利于致龋菌在牙齿周围聚集。
2.细菌代谢产酸:致龋菌会利用奶瓶中的乳汁(主要成分是糖类,如乳糖等)进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持续作用于牙齿表面,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逐渐溶解。一般来说,当口腔内pH值低于5.5时,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就会开始溶解,长期如此,牙齿的脱矿过程不断加重。
(二)牙齿特点与奶瓶喂养方式
1.乳牙特点:婴幼儿的乳牙矿化程度相对较低,比恒牙更容易受到酸的侵蚀。乳牙的牙釉质薄,牙本质小管较粗大,这使得酸更容易透过牙釉质到达牙本质,进而破坏牙齿结构。
2.奶瓶喂养方式
喂养时间过长:如果婴幼儿长时间含着奶瓶,尤其是在睡觉前含着奶瓶入睡,奶瓶中的乳汁会持续与牙齿接触。例如,夜间睡眠时,口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极少,细菌产酸作用持续时间长,牙齿受酸侵蚀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增加了奶瓶龋齿的发生风险。
奶瓶中液体成分:奶瓶中的液体不仅仅是乳汁,有些家长可能会在奶瓶中加入果汁、糖水等含糖液体,这些液体中的糖分含量更高,会为致龋菌提供更丰富的代谢底物,从而加速牙齿的脱矿过程。比如,一杯甜果汁比等量的乳汁能为细菌提供更多的糖类,导致产酸更多,对牙齿的破坏更严重。
(三)口腔清洁不足
婴幼儿时期,家长往往忽视口腔清洁。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软毛小牙刷为婴儿清洁牙齿。随着牙齿逐渐萌出,食物残渣、乳汁残留容易积聚在牙齿表面,为致龋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例如,牙齿的窝沟、邻面等部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清洁,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就会长期留存,不断破坏牙齿组织,最终形成奶瓶龋齿。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预防建议
(一)婴儿期
1.喂养习惯调整:尽量避免让婴儿长时间含着奶瓶,尤其是不要让婴儿含着奶瓶睡觉。喂养时,控制喂养时间,一般单次喂养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对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逐渐引入杯子喂养,减少奶瓶的依赖。
2.口腔清洁:在婴儿乳牙萌出前,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婴儿的牙龈,清除口腔内的污垢。当乳牙开始萌出后,使用软毛小牙刷每天早晚为婴儿清洁牙齿,每次清洁时间约1-2分钟,重点清洁牙齿的各个面。
(二)幼儿期
1.饮食管理:减少幼儿食用含糖零食和饮料的频率,避免在两餐之间频繁给予含糖食物。保证幼儿饮食的均衡,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等有利于牙齿健康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2.定期口腔检查:幼儿1岁左右时,应带其到口腔科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以后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牙齿问题并及时处理。
总之,奶瓶龋齿的形成是细菌、牙齿特点、喂养方式和口腔清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整喂养习惯、做好口腔清洁和定期口腔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奶瓶龋齿的发生。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