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造影对身体的危害问
心脏造影对身体的危害
-
心脏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并利用X线成像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属微创介入手术。其潜在危害包括穿刺部位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如急性肾损伤、过敏反应)、血管损伤与心律失常(如冠状动脉夹层或穿孔、室性心律失常)。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老年、糖尿病、过敏体质患者需特别注意。降低风险的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停用抗凝药物、充分水化)、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制动、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剧烈活动)及长期随访(复查肾功能、调整用药方案、制定后续治疗)。心脏造影总体风险可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患者应科学认知并积极配合医疗团队,高风险人群必要时可采用替代技术,通过规范操作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可安全完成检查并明确诊断。
一、心脏造影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
心脏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含碘造影剂,利用X线成像技术观察血管狭窄程度。该操作属于微创介入手术,需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至冠状动脉开口。
二、心脏造影的潜在危害及风险因素
1.穿刺部位并发症
出血或血肿:发生率约1%~5%,多见于股动脉穿刺。肥胖、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者风险更高。
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约0.3%~1%,表现为局部搏动性肿块,需超声引导下压迫或手术修复。
2.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
急性肾损伤(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约3%~14%,糖尿病、慢性肾病(肌酐清除率<60ml/min)、高龄(>75岁)患者风险显著增加。
过敏反应:轻者皮疹、瘙痒,重者喉头水肿、低血压甚至休克。既往有过敏史者需提前预防。
3.血管损伤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夹层或穿孔:罕见但致命,发生率约0.1%~0.2%,多见于血管迂曲或钙化严重者。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刺激可能诱发短暂室速,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肾功能不全患者
术前需评估肌酐清除率,必要时水化治疗(静脉补液)以降低肾损伤风险。
优先选择等渗或低渗造影剂,减少肾毒性。
2.老年患者(>75岁)
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术后延长卧床时间以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
警惕造影剂诱导的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
3.糖尿病患者
造影前暂停二甲双胍48小时,术后复查肾功能正常后恢复用药,以避免乳酸酸中毒风险。
4.过敏体质患者
术前需皮试或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四、降低风险的措施与术后护理
1.术前准备
停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需遵医嘱,避免增加出血风险。
充分水化:术前术后适量饮水或静脉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
2.术后观察
穿刺侧肢体制动6~12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预防延迟性出血。
3.长期随访
造影剂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调整用药方案。
冠心病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制定后续治疗(如药物、支架或搭桥手术)。
五、科学认知与心理调适
心脏造影的总体风险可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病史及过敏史,术后严格遵循医嘱。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会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行造影检查,必要时采用替代技术(如CT冠状动脉造影)。
心脏造影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诊断工具,其风险与获益需个体化评估。通过规范操作、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绝大多数患者可安全完成检查并获得明确诊断。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护,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疗团队完成诊疗流程。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