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心绞痛是怎么回事儿

心绞痛是怎么回事儿

2025年09月30日 11:51:15
病情描述:

心绞痛是怎么回事儿

医生回答(1)
  • 马为
    马为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致供血不足有关,临床表现有发作性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诊断靠症状评估、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发作时和缓解期,预防需控制基础病、改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注意要点。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部分阻塞时,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在心脏负荷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等)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但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就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绞痛。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心悸、出汗等症状。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有的患者疼痛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

    体征:发作时可能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但在缓解期多数患者无明显异常体征。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概率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

    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心绞痛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加重心脏负担;高血脂会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糖尿病会引起血管病变,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

    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胸痛等症状的特点,包括发作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缓解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情况。

    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等。通过让患者运动或使用药物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以辅助诊断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明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治疗与预防

    治疗: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也可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期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少心肌耗氧量、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块等。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还可以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并进行干预。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措施。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要密切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和预防建议;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要更加注重心血管健康的维护。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