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中风一样吗问
脑梗和中风一样吗
-
脑梗是中风(脑卒中)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者在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不同人群风险表现等方面有区别,缺血性脑梗死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依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等治疗,不同人群患病风险及应对不同。
中风(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约占70%-80%)和出血性卒中(约占20%-30%)。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卒中主要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发病机制
中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受损。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等都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破裂出血,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
脑梗死:主要发病机制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血栓脱落)、小动脉闭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脂质等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使血管腔狭窄,最终完全闭塞;心源性栓塞则是栓子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血管引起相应区域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中风(脑卒中):缺血性卒中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出血性卒中起病较急,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明显,随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意识障碍等。
脑梗死: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临床表现不同,例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小脑梗死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一般来说,脑梗死的症状取决于梗死的血管和部位以及梗死灶的大小等,起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发病后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如脑栓塞),或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进展(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两者都需要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方面,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梗死则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发病数小时内的脑梗死,能够更早发现病灶。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治疗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如在溶栓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动脉取栓等;出血性脑卒中则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或手术清除血肿等。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脑梗和中风的风险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是脑梗和中风的高发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也会增加脑梗和中风的发病几率。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心房颤动的中老年患者,需要积极抗凝治疗以预防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脑梗死;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脑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