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症状和危害问
冠心病的症状和危害
-
冠心病有典型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典型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表现、心律失常表现),且对心脏功能(心肌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和全身器官(脑供血不足、肾脏功能损害、外周血管病变)有危害。
一、冠心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
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例如,患者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饱食、寒冷刺激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就会引发心绞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等。
2.心肌梗死
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如疼痛可在上腹部,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在老年人中,可能以心力衰竭、休克等为首发表现,而疼痛症状不明显。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所以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力衰竭表现
冠心病患者长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重构,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乏力、水肿等。在老年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心功能本身逐渐减退,冠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更容易加重,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下肢水肿等。
3.心律失常表现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有心悸、头晕等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风险更高。
二、冠心病的危害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心肌功能受损
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如此会使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下降。例如,左心室功能受损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需求。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心肌功能受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全心衰竭。
2.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心律失常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导致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对全身器官的影响
1.脑供血不足
冠心病患者如果并发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可引起脑栓塞,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患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中,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更高,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血管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2.肾脏功能损害
长期冠心病导致心功能不全,肾灌注不足,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更高,因为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再加上冠心病导致的肾灌注不足,双重因素加重肾脏损害。
3.外周血管病变
冠心病往往与外周血管疾病同时存在,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外周血管病变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外周血管病变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