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诊断问
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诊断
-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基础心脏疾病、近期相关操作感染等及不同人群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心脏体征及周围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液培养、血常规、血沉、CRP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CT和MRI等),血培养是重要诊断方法,超声心动图对发现赘生物等有重要作用。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是否有近期口腔操作、手术、感染等情况;有无发热、乏力、盗汗、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病史特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女性在围生期等特殊时期感染风险可能有差异,生活方式如静脉药瘾者感染风险较高,有基础病史者需重点排查。
二、体格检查
1.心脏体征:可闻及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是重要体征之一,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杂音多为收缩期吹风样或舒张期隆隆样等。
2.周围体征:可能出现瘀点,多见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出现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
采血时机:发热初期或寒战前采血,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已用抗生素者需在下次用药前采血。一般每次取血10-20ml,需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培养3周。
阳性结果意义: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治疗。
2.血常规:常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血沉:多增快。
4.C-反应蛋白(CRP):多升高,反映炎症反应。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发现赘生物、瓣膜病变等,但对于经胸壁回声较差的患者可能受限,约50%-75%的患者可发现赘生物。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于TTE,可检出更小的赘生物,对于TTE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应考虑行TEE检查,可使赘生物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
2.CT和MRI:对于怀疑有颅内脓肿、心肌脓肿等并发症时可考虑行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的病变。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