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区别问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区别
-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变化、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典型胸痛可缓解,心肌酶一般正常或轻微变化,治疗旨在改善供血等;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致心肌坏死,疼痛剧烈持久,心肌酶显著升高,治疗强调早治以恢复心肌血供等,不同人群表现和治疗有相应特点。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所致。
症状表现
心绞痛: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通常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常表现为胸闷等。
心肌梗塞: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
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塞: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急性期可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亚急性期和慢性期ST段逐渐恢复,T波进一步改变或趋于恒定。
心肌酶学变化
心绞痛:心肌酶学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
心肌梗塞: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会显著升高,且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如CK-MB在发病3-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10-14天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
心绞痛: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塞等并发症。可采用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介入治疗等。
心肌梗塞: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如溶栓治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及时处理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心绞痛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应密切关注其胸闷、气短等非典型表现;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较多,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女性人群:女性心绞痛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女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更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预防再次梗塞,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