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是什么问
心室颤动是什么
-
心室颤动是严重心律失常,由心脏电活动紊乱致心室肌快而无序颤动,不能有效泵血。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缺血、疾病、电解质紊乱等有关,表现为症状上意识丧失、抽搐等,体征上脉搏等消失,是心脏性猝死常见原因。可通过心电图诊断,治疗需立即心肺复苏并尽早电除颤,同时纠正可逆病因。预防要针对基础病患者规范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肌发生快速、无序的颤动,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而心室颤动时,心室各部分肌纤维发生快而微弱的、不协调的乱颤,心室完全丧失有效的收缩功能。
发生机制
通常是由于心脏的正常电活动紊乱导致。例如,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触发异常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心室颤动。一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会使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下降,增加心室颤动发生的风险;此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诱发心室颤动。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若不及时抢救,很快会呼吸停止。因为心室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射血,脑等重要器官迅速缺血缺氧。
体征方面:查体时可发现患者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心音消失,听诊时心音杂乱无章。
危害
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心脏不能有效泵血,全身重要器官迅速失去血液供应,若在数分钟内得不到纠正,会导致患者死亡。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室颤动的危害都是致命的。例如,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室颤动后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往往较差;年轻人群如果因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发生心室颤动,若能及时抢救还有一定恢复可能,但如果延误救治同样会危及生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间接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几率;有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患心肌梗死的患者,本身就存在心肌结构和电活动异常,更容易发生心室颤动。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室颤动的重要依据。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通常在250-500次/分钟。
治疗原则
一旦怀疑或确诊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同时尽快实施电除颤。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应尽早进行。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立即使用AED进行电击除颤。对于一些因可逆性病因导致的心室颤动,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在电除颤的同时需要积极纠正可逆性病因,以预防心室颤动再次发生。
预防措施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冠心病,遵循医嘱规范用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心肌病患者也需要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并进行干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心脏疾病史的人群更应加强心脏健康的监测。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