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速的区别问
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速的区别
-
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多数由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心电图心率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等,发病机制有房室结双径路等,临床突然发作终止、可由多种因素诱发,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及药物、导管射频消融等;房速起源于心房,心电图心房率150-200次/分钟、P波形态不同等,发病机制有自律性增高等,临床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病老人,治疗同室上性心动过速但需考虑基础心脏病等情况,儿童患者治疗均需谨慎。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其起源部位包括心房内、房室结等。
房速:全称为心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且不依赖于房室结传导的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局限于心房内。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增宽),P波常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往往不易辨认。
房速:心电图表现为心房率通常在150-200次/分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Ⅱ、Ⅲ、aVF导联P波形态有相应特点,节律较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三、发病机制区别
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是由于房室结存在双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形成折返环导致心动过速;AVRT是由于存在房室旁路,连接心房和心室,形成房室间的折返环。另外还有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引起的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相对少见。
房速:主要发病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即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自动除极频率加快;触发活动,是由心房肌细胞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兴奋;还有折返机制,当心房内存在两条传导通路形成折返环时也可引起房速。
四、临床特点不同
室上性心动过速: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可由运动、情绪激动、饮酒等诱发,发作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和青壮年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居多。
房速: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阵发性房速发作时症状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类似,可有心悸等不适;持续性房速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等,在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因为老年人基础心脏病患病率较高。
五、治疗原则差异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颈动脉窦(需谨慎,避免双侧同时按压)、Valsalva动作等;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患者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首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无效再考虑药物等其他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的安全性。
房速:急性发作期治疗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类似,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房速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导管射频消融术也是治疗房速的有效方法,但对于由严重基础心脏病引起的房速,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心脏病的情况,儿童房速患者治疗同样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