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问
房颤的常用治疗药物有哪些
-
房颤治疗涉及抗凝药物、控制心室率药物及转复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抗凝药物有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受食物药物影响需监测INR,老年需关注INR波动)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用药简便或受肾功能等影响);控制心室率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注意禁忌和老年监测)、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等,注意禁忌和老年影响)、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注意老年肾功能和血药浓度);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等,注意禁忌和老年情况)、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注意长期不良反应和特殊人群评估监测)。
一、抗凝药物
(一)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是常用的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从而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发挥抗凝作用。但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老年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肾脏功能的变化,更需密切关注INR波动。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1.达比加群酯: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特异性结合凝血酶的活性位点,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其用药相对简便,无需常规监测INR,在年龄较大、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的患者中可考虑使用,但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可能对药物代谢有一定影响,也需关注。
2.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均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通过抑制Xa因子阻断凝血瀑布中的关键步骤。这些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较少,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出血风险的评估,根据肾功能等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二、控制心室率药物
(一)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年轻患者心率较快时可优先考虑,但对于已有严重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需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
(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可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降低心室率。适用于伴有劳力性心绞痛的房颤患者,但重度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老年患者应用时需关注对心脏传导系统和血压的影响。
(三)洋地黄类药物
如地高辛,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结传导,减慢心室率。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但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三、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药物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普罗帕酮: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可阻断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但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心脏功能和电解质情况。
2.奎尼丁: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可适度阻滞钠通道,转复房颤窦性心律,但不良反应较多,如心室率加快、低血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临床应用受限。
(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是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阻断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但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甲状腺或肺部疾病患者中需谨慎评估利弊,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