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新冠感染是什么传染的

新冠感染是什么传染的

2025年10月09日 13:21:34
病情描述:

新冠感染是什么传染的

医生回答(1)
  • 林潮双
    林潮双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向他提问

    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其传播涉及飞沫、气溶胶和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效率受病毒载量、宿主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影响,特殊人群传播风险各异,需针对性防护,阻断传播链需做好个人防护、环境管理和疫苗接种。

    一、新冠病毒的病原体属性与传播基础

    新冠病毒(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β属冠状病毒,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具有包膜结构,表面分布S蛋白(刺突蛋白)。S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并完成复制。该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受温度、湿度及载体影响,例如在4℃条件下可存活数天,而在56℃环境中30分钟即可失活。

    二、新冠感染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

    1.飞沫传播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直径>5μm)是主要传播载体。飞沫在1米内可被健康人吸入,导致感染。研究显示,在密闭空间中,未佩戴口罩的感染者与健康者近距离接触时,飞沫传播的风险显著升高。

    2.气溶胶传播

    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中,感染者产生的微小颗粒(直径≤5μm)可形成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数小时。此类传播在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等场所更易发生。一项针对医院病房的研究表明,气溶胶中病毒RNA浓度与患者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

    3.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污染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传播。健康人接触污染表面后,若未及时洗手而触摸口鼻眼,可能导致感染。实验显示,新冠病毒在塑料表面可存活72小时,在不锈钢表面存活48小时。

    三、影响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

    1.病毒载量

    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RNA拷贝数与传播能力直接相关。症状初期(如发热前1~2天)及症状加重期,病毒载量通常较高,传播风险更大。

    2.宿主易感性

    年龄、基础疾病及免疫状态影响感染风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抑制人群更易感染,且重症率更高。儿童感染后症状通常较轻,但可能成为隐性传播者。

    3.环境因素

    低温、低湿度环境可延长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增加传播风险。冬季室内通风减少时,聚集性疫情发生率显著上升。

    四、特殊人群的传播风险与防护建议

    1.老年人

    因免疫力下降及基础疾病共存,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建议减少非必要外出,外出时佩戴N95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家庭成员感染后应主动隔离,减少接触。

    2.儿童

    儿童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食欲下降或精神萎靡。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状态,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物品。学校等场所应加强通风,落实每日健康监测。

    3.孕妇

    妊娠期免疫系统变化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孕妇应避免接触确诊患者,产检时优先选择独立诊室。若感染,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必要时调整产检频率。

    4.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感染后易引发并发症。建议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如血糖、血压),感染期间暂停非紧急诊疗,通过线上医疗咨询调整用药。

    五、阻断传播链的核心措施

    1.个人防护

    正确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可降低60%~80%的感染风险。勤洗手(使用含酒精洗手液)可减少接触传播。避免用手触摸面部是关键防护行为。

    2.环境管理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对高频接触表面(如手机、门把手)每日消毒。集中隔离点需采用紫外线或含氯消毒剂进行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

    3.疫苗接种

    疫苗通过诱导中和抗体产生,可降低感染率及重症率。完成基础免疫后,老年人及高危人群需接种加强针。研究显示,接种三剂疫苗者重症风险较未接种者降低90%以上。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