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心肌缺血问
什么叫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胸痛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目标是改善缺血等,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发生粥样硬化等改变,例如血管壁弹性下降、内膜增厚等,这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老年人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减弱,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相关问题。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女性发生心肌缺血的概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女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阻碍血管腔,影响心肌供血;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影响心肌血液供应;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血压、血糖等容易出现异常,也会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人,血管长期承受高于正常的压力,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和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狭窄等病变更容易发生,这些都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心肌缺血的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胸痛是心肌缺血较常见的典型症状,多为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痛等,容易被忽视。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由于其痛觉神经敏感性降低,心肌缺血时可能症状不典型,更需引起重视。
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改变,但部分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是否出现心肌缺血的改变,对于怀疑有心肌缺血但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等,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心肌缺血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症状、防止病情进展、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防止血栓形成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肌缺血的关键。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戒烟限酒;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的相关疾病。对于有心肌缺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者等,更应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