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肌梗死护理措施问
简述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
心肌梗死患者需进行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和症状;休息与活动上急性期绝对卧床、恢复期逐渐增活动量;饮食护理急性期流质、恢复期逐步过渡且低脂低盐等;心理护理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预防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院后健康指导涵盖休息活动、饮食、用药及定期复诊等方面,全方位保障患者康复。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等,若患者胸痛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病情在进展。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非典型表现,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通过非典型症状体现。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都很重要。对于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防止压疮,定时协助翻身;儿童患者卧床时要保证舒适的体位,防止骨骼发育受影响。
恢复期: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发病后第4-5天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等;发病后1-2周可床边活动;发病后2-3周可在室内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饮食护理
急性期:发病后1-3天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过饱,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要注意控制流质饮食中的糖分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的流质饮食供给。
恢复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然后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例如,可多吃香蕉、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温度适中,防止刺激胃肠道;儿童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胸痛等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安抚、玩耍等方式缓解其恐惧心理,比如通过讲故事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预防心律失常:严格遵医嘱用药,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变化,一旦发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患者,更要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测。
预防心力衰竭: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快速大量输液加重心脏负担。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若出现要协助患者取半卧位,给予吸氧等处理。对于儿童心肌梗死患者,输液时要严格控制滴速,根据体重等调整输液量。
健康指导
出院后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如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等轻度活动;儿童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度的户外玩耍,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指导:继续强调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告知患者合理饮食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还要适当减少。
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等,嘱咐患者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一般出院后1-2周复诊一次,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