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区别

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区别

2025年10月09日 19:40:18
病情描述:

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褚明
    褚明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向他提问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心电图QRS波群宽大畸形等,有相应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心电图有其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与室性心动过速不同,二者在定义起源部位、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室性心动过速(VT):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心肌细胞的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及折返机制有关。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可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饮酒、吸烟等诱发,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心室率一般在100-250次/分钟,节律可略不规则;可见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胸导联QRS波群呈同向性,即全部向上或全部向下。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时限小于0.12秒,心室率快速而规则,一般在150-250次/分钟;可见逆行P波,P波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

    三、临床表现不同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的持续时间、心室率的快慢以及基础心脏病变有关。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能会出现胸痛加剧等心肌缺血加重的表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可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但一般较少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除非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发作。年轻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症状相对较轻,而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发作时可能症状相对较重。

    四、治疗原则有别

    室性心动过速: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的室性心动过速,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和去除诱因。如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如出现休克、严重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应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时,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颈动脉窦(注意不要双侧同时按压)、Valsalva动作等;也可选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地高辛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频繁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有关,治疗上需更加谨慎,电复律是抢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能量的选择。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尝试,如让婴儿将面部浸入冷水中等,但需注意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往往基础疾病较多,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代谢能力等。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大且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可能是更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老年人的耐受情况。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也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