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社交恐惧症的概述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的概述是什么

2025年10月10日 17:49:00
病情描述:

社交恐惧症的概述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甘照宇
    甘照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向他提问

    社交恐惧症是以显著持久害怕社交或表演场合致紧张不安及回避行为为特征,遗传度约占一定比例,神经生物学与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相关,临床表现有社交时躯体症状及回避场景影响社会功能,全球患病率一定范围、青少年年轻成人高发且女性略高,依据DSM-5经临床访谈评估症状持续等可诊断,干预有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方式、生活方式要增社交活动规律作息,儿童青少年患者家长需营造支持性环境。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显著且持久地害怕社交或表演场合为核心特征的焦虑障碍,患者会因担心在社交中做出丢脸、尴尬行为而产生强烈紧张、不安情绪,进而出现回避相关社交场景的行为。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其遗传度约30%~50%,即遗传因素在社交恐惧症的发病中占一定比例,家族中有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个体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与大脑中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功能异常相关。杏仁核对社交线索过度敏感,导致情绪反应过度;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调节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控制社交时的紧张情绪。

    三、临床表现

    (一)躯体症状

    在社交场合中可出现紧张、不安、脸红、手抖、心慌、出汗等躯体表现,这些症状会因社交情境的逼近而加剧。

    (二)行为表现

    患者常回避学校、工作等社交相关场景,若无法回避则会极度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等社会功能。

    四、流行病学特点

    (一)患病率

    全球患病率约7.1%~13.3%,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是高发人群。

    (二)性别差异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面临的角色期待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五、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通过临床访谈评估症状持续时间(通常≥6个月)、严重程度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满足相应症状及持续时间等诊断条目即可确诊。

    六、干预相关方面

    (一)非药物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是主要干预方式,其中暴露疗法可让患者逐步暴露于社交情境,降低对社交场景的恐惧;认知重建能帮助患者纠正社交中的负面认知,改善症状。

    (二)生活方式建议

    患者应逐渐增加社交活动参与度,保持规律作息,减轻因生活不规律带来的情绪波动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家长需营造支持性环境,避免过度批评,鼓励其尝试社交互动但不过度施压,以减少因不当家庭环境对其社交恐惧症状的强化。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