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缓解精神过度紧张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缓解精神过度紧张

2025年10月10日 17:39:39
病情描述: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缓解精神过度紧张

医生回答(1)
  • 蒋少艾
    蒋少艾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向他提问

    生活方式调整需保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心理调节可进行认知重构、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靠学校心理课等减压、孕妇靠听音乐等缓解、老年人靠参与社交等维持愉悦,长期熬夜久坐者要调整作息增加活动量,有基础病史者优先非药物干预严重时遵医嘱。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干扰神经调节机制,加重精神紧张感,成年人需严格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晨起后可适当进行日光照射,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能有效缓解紧张情绪,运动频率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但避免过度疲劳。

    3.健康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如全麦制品、香蕉等)、镁元素(如坚果、深绿色蔬菜)的食物,维生素B族参与神经递质合成,镁能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缺乏相关营养素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进而加重紧张感。

    二、心理调节方法

    1.认知重构:通过自我暗示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当出现焦虑想法时,主动用积极语句替换,例如将“这件事肯定会搞砸”转换为“我可以逐步尝试解决问题”,持续训练可重塑大脑思维习惯。

    2.放松训练:深呼吸是简便有效的方法,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重复5~10次,能快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紧张状态。

    3.正念冥想:每天安排10~15分钟进行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受,观察思绪但不评判,长期坚持可增强心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改善精神过度紧张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学校可通过心理课程引导正确应对压力,家长应鼓励其与朋友交流分享,避免让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环境,课余时间可参与兴趣爱好活动释放压力,例如绘画、音乐等,降低因学业等引发的精神紧张。

    2.孕妇:孕期精神过度紧张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与家人充分沟通等方式缓解,避免独自承受压力,家人需给予更多陪伴与心理支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3.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老年大学、社区兴趣团体等,减少孤独感带来的紧张情绪,同时避免长时间独处,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慢走、园艺等,维持身心愉悦状态。

    四、不同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长期熬夜、久坐不动的人群易出现精神紧张,需重点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工作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焦虑症)人群,缓解紧张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上述的呼吸放松、正念冥想等,若紧张状况严重影响生活,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医疗手段,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低龄儿童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方式缓解精神紧张。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