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为问
开放性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为
-
开放性骨折现场急救包括止血、伤口包扎;早期清创要把握时间并精细操作;骨折固定可采用外固定或内固定;应用抗生素要遵循原则和时间;后续处理需观察换药并早期功能锻炼,各环节针对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现场急救
1.止血:开放性骨折常伴有出血,首先要进行止血。可根据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伤口局部压迫止血,对于大血管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但需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对于儿童,由于其血管较细,止血带使用需更加谨慎,压力要适中,避免过度压迫导致损伤。
2.伤口包扎:用无菌敷料或清洁的布类覆盖伤口,进行包扎,目的是减少伤口污染,防止再损伤。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效果。对于婴幼儿,包扎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损伤。
二、早期清创
1.清创时间:开放性骨折应尽早进行清创,一般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感染机会较少;如果伤口污染较轻,在伤后12小时内清创仍可获得较好效果。但对于儿童,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清创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也不宜超过24小时。
2.清创操作:首先用肥皂水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然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清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二次污染。对于儿童的伤口,清创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操作要精细。
三、骨折固定
1.外固定:可采用夹板、石膏等进行外固定,目的是维持骨折的复位,减轻疼痛,防止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可塑性较强,可选择可塑性较好的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但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定期检查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
2.内固定:对于一些复杂的开放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如钢板、螺钉等固定。但内固定手术要在清创彻底、感染风险较低时进行。在儿童中,内固定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
四、应用抗生素
1.用药原则:开放性骨折易发生感染,需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伤口污染情况、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一般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对于儿童,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
2.用药时间:一般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超过24-48小时,但如果伤口污染严重、清创不彻底等情况,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要密切观察感染迹象。
五、后续处理
1.伤口观察与换药: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包括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一般术后2-3天进行第一次换药,以后根据伤口情况定期换药。对于儿童,换药时要安抚好儿童情绪,动作要轻柔。
2.功能锻炼:在骨折固定的同时,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儿童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早期可进行肌肉收缩等静力性锻炼,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