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脂肪肉芽肿问
乳腺脂肪肉芽肿
-
乳腺脂肪肉芽肿是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多与乳腺外伤有关,外伤致脂肪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形成。其病因有外伤因素和个体差异;临床表现为可触及乳房肿块伴不同程度疼痛,外上象限常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需与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鉴别;治疗有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需定期复查,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诊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伤因素:乳房受到外力撞击、手术操作(如乳腺活检、隆乳术等)、穿刺等,使乳腺脂肪组织破裂、坏死,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出脂滴,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逐渐形成肉芽肿。例如,有研究显示,乳腺手术中对脂肪组织的过度操作可能增加乳腺脂肪肉芽肿的发生风险。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乳腺外伤后的修复反应不同,部分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异常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乳腺脂肪肉芽肿的形成。
二、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多可触及乳房内肿块,肿块大小不一,一般边界清楚,质地较硬,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等,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较为明显。肿块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但以外上象限较为常见。
体征:乳房局部检查可发现肿块,活动度一般尚可,皮肤多无明显改变,乳头通常无溢液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乳房内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边界多较清晰,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内部结构等情况。
钼靶X线检查: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可稍高于周围乳腺组织,有时可见肿块周围有透亮环等表现,但钼靶对脂肪组织的显示不如超声敏感。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肿块的范围等情况。
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脂肪坏死、巨噬细胞浸润及肉芽肿形成等典型病理改变。
四、鉴别诊断
乳腺癌:乳腺癌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伴有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等表现,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
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肿块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病理表现与乳腺脂肪肉芽肿不同。
乳腺囊性增生病:常表现为乳房周期性疼痛,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与月经周期有关,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囊性变等改变。
五、治疗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乳腺脂肪肉芽肿,若经评估考虑为良性且无明显变化,可选择定期观察随访,密切关注肿块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手术治疗:当肿块较大、有明显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可能时,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手术需完整切除肿块,以达到治愈目的。对于年轻女性等特殊人群,手术时需充分考虑美观等因素,尽量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及方式。
六、预后
乳腺脂肪肉芽肿经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复发较少见。但在治疗后仍需注意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妊娠等因素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