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乳腺炎区别

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乳腺炎区别

2025年10月10日 19:01:47
病情描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乳腺炎区别

医生回答(1)
  • 周灿
    周灿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他提问

    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乳腺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生育期女性,以乳房肿块等为表现,超声、钼靶有相应表现,病理为小叶中心肉芽肿形成,治疗有药物和手术且手术有复发可能;后者因导管排泄障碍等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乳头溢液等表现,超声见导管扩张等,病理有导管扩张及浆细胞等浸润,治疗以手术为主,妊娠期、哺乳期需谨慎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多认为是针对乳腺导管上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哺乳可能为其诱发因素,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在30-40岁左右。

    浆细胞乳腺炎:也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分泌物淤积,导致导管扩张,内容物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非细菌性炎症,其发病与乳腺导管扩张、内分泌紊乱等因素相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

    二、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症状:多以乳房肿块起病,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伴有局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红肿、破溃,形成窦道。

    体征:乳房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有压痛,皮肤可有红肿,后期可见窦道形成。

    浆细胞乳腺炎:

    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脓性或血性,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可位于乳晕区或乳晕周围,伴有乳房疼痛、红肿,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乳头内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体征:乳晕区可触及条索状肿块,有压痛,乳头可有溢液,部分患者乳晕周围皮肤红肿,后期可形成瘘管。

    三、影像学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

    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分隔,周围组织可见水肿。

    钼靶:可见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模糊,可有毛刺征,部分患者可见微钙化。

    浆细胞乳腺炎:

    超声:乳晕区导管扩张,呈条索状或囊状无回声区,周围可见低回声区。

    钼靶:可见导管扩张表现,乳晕下片状密度增高影,可有边缘模糊的肿块。

    四、病理特点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特点为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无干酪样坏死。

    浆细胞乳腺炎:病理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可见脂质肉芽肿形成。

    五、治疗方法

    肉芽肿性乳腺炎:

    药物治疗:可试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病情较轻、早期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反复发作或形成窦道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但手术有复发可能。

    浆细胞乳腺炎: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但由于多为非细菌性炎症,抗生素效果有限,对于乳头溢液明显者可对症处理。

    手术治疗: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可选择乳晕周围切口、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需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肉芽肿性乳腺炎或浆细胞乳腺炎时,需特别谨慎,妊娠期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母婴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为主,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