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定要打石膏或带支具吗问
骨折一定要打石膏或带支具吗
-
骨折后并非都要打石膏或带支具,需依骨折部位、类型等定。稳定性骨折部分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不稳定性骨折等有时需手术。石膏或支具固定能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观察肢体血运和感觉,由专业医生据具体情况做个体化治疗决策。
一、不同骨折情况的处理差异
1.稳定性骨折
四肢长骨稳定性骨折:对于一些位置良好、稳定性较好的四肢长骨骨折,如某些裂缝骨折等,有时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例如,手部的某些轻度稳定性骨折,通过合适的支具固定可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这是因为石膏或支具能限制骨折部位的不必要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从年龄因素考虑,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一些轻度稳定性骨折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支具固定,因为支具相对轻便,对儿童活动限制相对较小,但也需根据具体骨折情况判断。
脊柱稳定性骨折:对于脊柱的稳定性骨折,如轻度的椎体压缩骨折等,也可能会采用支具等外固定方式来限制脊柱的活动,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影响脊髓等重要结构。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是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也会优先考虑支具固定来保证骨折部位的稳定恢复。
2.不稳定性骨折
四肢长骨不稳定性骨折:当骨折端不稳定,如粉碎性骨折、明显移位的骨折等,单纯石膏或支具固定往往难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这时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而不是首先选择石膏或支具外固定。例如,严重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且不稳定,石膏或支具很难有效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此时手术治疗更为合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不稳定性骨折更需要确保骨折端的稳定复位,手术可能是更可靠的选择,以降低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关节内骨折:关节内的骨折如果涉及关节面的不平整等情况,往往需要更精确的复位和固定,单纯石膏或支具外固定难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为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差,对于关节内骨折更要注重骨折的精确复位和稳定固定,可能更多需要手术治疗而不是石膏或支具固定。
二、石膏或支具固定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1.石膏或支具固定的作用
稳定骨折端:主要是通过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避免骨折端受到剪切力、扭曲力等不良应力,从而保持骨折端的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上肢骨折固定后,石膏或支具可以防止骨折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移位。
减轻疼痛:固定后减少了骨折端的活动,能减轻因骨折端移动引起的疼痛。对于患者的舒适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骨折早期疼痛较为明显的时候。
2.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无论是石膏还是支具固定,都需要定期复查X线等检查,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折端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快,更要密切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固定方案。
观察肢体血运和感觉: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以及感觉情况。如果出现肢体肿胀明显加重、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管、神经方面的基础病变,在固定期间更要加强对肢体血运和感觉的观察,因为其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总之,骨折后是否选择石膏或支具固定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