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精神病和癔症的区别问
癔症性精神病和癔症的区别
-
癔症与癔症性精神病在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方面存在区别。癔症由精神因素致精神障碍,有分离和转换症状;癔症性精神病是癔症严重形式,病情更重,有明显精神症状等。癔症治疗有心理治疗等,癔症性精神病需心理治疗结合药物;癔症大多预后好但易复发,癔症性精神病预后稍差且复发等情况可能更多;儿童、老年、男女患者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别
癔症
定义: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包括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尽情发泄,哭闹、喊叫、捶胸顿足等,历时数十分钟即可安静;还有遗忘,表现为对重要的生活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还有身份识别障碍,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等;感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失聪、喉部梗阻感等,但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多发生于青壮年期,女性多见,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癔症性精神病
定义:是癔症的一种严重形式,属于癔症的特殊类型。
临床表现: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病程呈发作性,发作时可见明显的行为紊乱、情感爆发、幼稚愚蠢行为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意识朦胧或漫游性自动症等,病情往往较癔症更为严重,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常反复发作,但缓解后精神状态可恢复正常,无残留症状。
二、诊断标准方面的区别
癔症
需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起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具有非器质性病变基础的分离症状或转换症状,病程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等。
癔症性精神病
在癔症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病情更为严重,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或短暂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且发作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病程呈发作性,缓解后无残留症状。
三、治疗方面的区别
癔症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如暗示治疗,可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等方法,让患者相信症状可以缓解;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等。还可配合松弛训练等辅助治疗方法。
癔症性精神病
除了心理治疗外,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根据患者的症状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选择合适药物,同时心理治疗在其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需要更系统、深入的心理干预来帮助患者恢复。
四、预后方面的区别
癔症
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可较快缓解,且一般不留后遗症,但容易复发,尤其是在遇到相关心理社会因素时。
癔症性精神病
预后相对癔症稍差一些,但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也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不过其复发的可能性以及病情反复的情况相对癔症可能更多见一些,需要长期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癔症患者,由于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起病可能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中要特别注重家庭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老年癔症患者,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心理治疗要更加注重温和、耐心的方式,避免刺激患者。女性患者在癔症相关问题中可能由于其情感细腻、更容易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等特点,在治疗中要充分关注其情感需求,男性患者相对女性可能较少见癔症发作,但一旦发生,也需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